无缝弯头 http://www.wtwzg.com 陶斯亮女士 近日,陶斯亮火了。 起因是她发了一个关于新冠疫情的帖子,胡锡进随后跟进,于是引起了轩然大波。 陶斯亮是谁?今天的年轻人可能不太熟悉。 她父亲陶铸,母亲曾志,都是无产阶级革命家,响当当的开国元勋。 陶铸曾志夫妇 文革初期,陶铸作为刘邓陶之一的全国最大的“走资派”,惨遭林彪四人帮迫害。 为了避免出现敏感词,刘邓是谁就不说名字了。 但陶铸在遭受磨难时写给夫人的《赠曾志》,我现在还能背诵下来: 重上战场我亦难, 感君情厚逼云端。 无情白发催寒暑, 蒙垢余生抑苦酸。 病马也知嘶枥晚, 枯葵更觉怯霜残。 如烟往事俱忘却, 心底无私天地宽。 凡在文革中遭受迫害的老干部,只要读到此诗,无不感同身受,潸然泪下。 无产阶级革命家:陶铸 当年,中学课本里曾有陶铸写的一篇散文《松树的风格》: 杨柳婀娜多姿,可谓妩媚极了。 桃李绚烂多彩,可谓鲜艳极了。 但它们只是给人一种外表好看的印象,不能给人以力量。 松树却不同,它可能不如杨柳与桃李那么好看,但它却给人以启发,以深思和勇气。 要求于人的甚少,给予人的甚多,这就是松树的风格 我每次看到松树,想到它那崇高风格的时候,就联想到共产主义风格。 我想,所谓共产主义风格,应该就是要求人的甚少,而给予人的却甚多。应该就是为了人民的利益和事业不畏任何牺牲的风格。 文章较长,不宜全录。这是1959年陶铸在担任广东省委第一书记时写的文章。 字里行间,充分展现了一位无产阶么革命家的高风亮节,展现了一位彻底的革命者为人民利益抛头颅洒热血在所不辞的博大胸襟! 文章写完后,据说曾呈请毛主席审阅,请他老人家指教。受到了毛主席的充分肯定。 老红军,老革命:曾志 说到曾志就更厉害了。 她和毛主席在井岗山时期就在一起工作,而且和毛主席的夫人贺子珍共事过较长时间,结下了深厚的革命友谊。 在艰苦卓绝的革命战争年代,曾志文能提笔写文章搞文化工作,武能骑马打枪鏖战沙场。革命资历非同小可,是地地道道的老红军,老革命。 毛主席和曾志在一起 陶斯亮出生于抗日烽火正浓的1941年。 出生后不久,父母都去前方打仗,只好把她寄养在别人家里。 艰苦的环境磨炼了她豪放不羁的性格,丝毫没有大户人家娇生惯养千金小姐的作派。 文革中,陶斯亮曾问正在被监管,被打成叛徒的父亲: “爸爸,你真的出卖过同志吗?” 陶铸难过地说; “难道你也不相信爸爸?我是宁愿把自己的热血全洒在地上,也不会做对不起党的事的!” 毛主席和陶铸曾志夫妇合影 从父亲的身上,陶斯亮继承了无穷的政治营养,把她锤炼成了革命事业的红色接班人。 陶铸去世九年后,陶斯亮写出了回忆文章:《一封终于发出的信》,发表在1978年12月的《人民日报》上。 文中回顾了父亲给予自己的教诲,也追思了那段不堪回首的往事。 文章发表后,在社会上引起了极大反响。人们争相传阅,读后无不热泪盈眶,感慨万千。 幼年的陶斯亮和父母合影 父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基因,陶冶了陶斯亮刚直不阿清明廉洁的性情。 年近花甲时,她竟然放弃了公务员编制,主动参与社保,形容自己就是一个靠社保养老的“草根”,没有任何特殊之处。 她十分厌烦“红二代”的称呼,认为自己就是一个普通老百姓。 她始终致力于医学和公益慈善事业。充分体现了革命后代不为名,不为利,甘愿奉献的高贵品质,也成为高干子弟为之效仿的楷模。 晚年的陶斯亮女士 近日,已是耄耋之年的陶斯亮在网上发文,说从湖州回北京,因为防疫问题被弹窗,以致无法正常返京。 此文一经发出,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 胡锡进先生立即发文跟进,对陶斯亮提出的问题进行发声。 这件事之所以被广泛关注,无非是正处于疫情防控政策的敏感时期。 赋码弹窗限制出行,是否违反国家“九不准”和严禁一刀切层层加码的政策,目前还没有官方定论。 我想,她发声的效果不仅是涉及个人,也同样涉及防疫政策的大局,涉及到老百姓的切身利益。 从长远的角度解析,应该是积极健康的。 本人完全赞成胡锡进先生的观点。 也赞成陶女士的声音。 ![]() |
![]() 鲜花 |
![]() 握手 |
![]() 雷人 |
![]() 路过 |
![]() 鸡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