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首页 资讯 查看内容

“惠”,滴水之恩,为什么不能滴水相报? | 模糊谈判力

2022-11-01| 发布者: 抚远百事通| 查看: 135| 评论: 1|文章来源: 互联网

摘要: “惠”,滴水之恩,为什么不能滴水相报?|模糊谈判力第九篇这是桔梗在“谈判思维”的第681篇推文。全文共2459......

“惠”,滴水之恩,为什么不能滴水相报?|模糊谈判力第九篇

这是桔梗在“谈判思维”的第681篇推文。

全文共2459字,阅读大约需要3分钟。

1引言

常听人说,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乍一听,我们能理解,这句话在表达一种感恩的心情,一种向“施恩”行为表达肯定的态度。

可为什么呢?

你给我一个苹果,我也回报你一个苹果,公平交换,这不好吗?

为什么要用“一座泉水”去回报“一滴水”?

这听上去已经是成千上万倍的回报率,这似乎并不符合等价交易的市场规律啊?

为什么“滴水”的恩惠,不能就用“滴水”的等量来回报呢?

看一个例子,

一天下班的时候,温蒂(Wendy)的车打不着火了;

正当她在停车场里一筹莫展的时候,一辆车在她身边停了下来,走下一个年轻人;

他二话不说,用自己的电瓶帮温蒂对接打着了火。

温蒂十分感激,给对方留下了自己的联系方式,并表示如果对方有什么困难,都可以找她帮忙。

一个月后,这个年轻人突然敲响了温蒂的家门,希望能借温蒂的车子用两个小时,因为他自己的车子正在4S店里维修。

温蒂有些犹豫,因为这个年轻人看上去不像是一个谨慎的人,而且毕竟自己和他也就一面之交;

但一个月前对方帮过自己,温蒂心中的愧疚感让她还是把车借给了对方。

结果,这个年轻人真的撞了车,他还未成年,也没有任何保险。

事后来看,所有人都会认为温蒂做了一个错误的决定;

但即使时间可以倒流,再次回到对方借车的那个时候,温蒂能否说出拒绝的话呢?

不见得。

在温蒂心中有个两难抉择,一方面她觉得自己应该回报对方,另一方面又觉得把自己的车借出去的“回报”似乎过大了;

对方只是帮忙点着了火,而现在自己可能要搭进去一辆车;

但即使如此,事后当温蒂被问道这个问题,她说,

我想我还是会借给他。

为什么?

2不等价互惠

我们依然在“模糊谈判力”这个系列推文中,它的思维方式启发自牛津大学的实验心理学研究。

“惠”字,是恰尔迪尼七字影响力里,威力最大的一个;

所谓“惠”,即“互惠”,率先付出的一方,将会给对方造成强大的心理影响力,从而产生说服力。

为什么温蒂认为即使再来一遍,自己仍然会做出同样的选择?

原因很简单,在于“恩惠”的“恩”字,它代表着“率先付出”;

它还意味着,对方承担着风险(也许你不会回报)的前提下,率先向你付出;

而这种冒险,需要被这个社会鼓励,所以人类社会将这种鼓励上升到了道德谴责的高度,鞭策受到“惠”的人积极回报。

这样看来,我们就不难理解,受惠人会不惜代价去回报。

如果你还是怀疑,不妨反过来想,如果所有人在衡量回报时,因为没有合适等量的“忙”去回报,而停止不去付出,会发生什么?

“回报”或“互惠”的过程就会终止,更糟地是,那些“率先付出”的人,就会失去继续付出的动力,从而使得这个社会逐渐失去“率先付出”的可能;

最终,所有的付出都停止了,这个社会也将停止。

好消息是,实际发生的事情恰恰相反,人们不仅没有在收到“惠”的时候停止回报,而且还会“涌泉相报”。

这或许也是这个社会欣欣向荣的一个原因吧。

但我想提醒你,“率先付出”的人不仅在心理说服力上占了先机,还在“互惠”的不等价上获得优势。

滴水Vs涌泉。

3无法计算

艾利克斯和他的一家人,刚刚搬到澳大利亚;

他五岁的女儿雪莉,非常想融入这个新的社区。

雪莉想要用“送礼物”来打破新搬入的尴尬,于是,她自己做了一些小卡片,在上面精心地画上各种可爱的动物;

尽管雪莉很认真,可在艾利克斯看来,这依旧只是五岁孩子的涂鸦而已。

当雪莉好不容易完成了十几张“涂鸦”,艾利克斯和她一起沿着社区,放到所有邻居的邮箱里。

艾利克斯知道这些“涂鸦”实在算不上“礼物”,但也不会有什么坏处,权当是陪女儿完成一项社会实践了。

但接下来发生的事情,让艾利克斯大跌眼镜;

他们自己家里的邮箱,开始收到来自各个邻居的“回礼”;

有贺卡、有代金券、糖果包、小玩具、甚至还有超市充值卡,价值3美元到5美元不等。

艾利克斯心中默默计算了一下,女儿涂鸦的成本也就值一分钱,而换来的回报达到了5美元;

500倍。

他着实吃了一惊。

好吧,在人类社会里“互惠”这件事,其实是无法做等价估算的;

人们心中即使不说,他们也知道“回礼”通常要大于“送礼”;

不信?

去问问你们家的老人,他们会告诉你家乡的习俗里是否如此。

但问题是,人们似乎都不愿意去计算“互惠”中被放大的倍数,

你敬我一尺,我必须敬你一丈。4应用

“惠”字的不等价效应,也有它的实际应用。

美国蒙莫斯大学的心理学家,大卫-斯特罗姆教授,做了一个有趣的社会心理学实验。

他给一家饭店的服务生,设计了不同的方案,来观察客人给出小费的金额变化。

方案一,

服务生在客人要求买单后,率先给客人拿来一块巧克力当做礼物,然后再拿出账单;

方案二,

服务生在客人要求买单后,率先给客人拿来两块巧克力当做礼物,然后再拿出账单;

由于“惠”字的威力,我们都能猜到,两种方案都会产生说服力,让客人的小费给得更多;

根据统计,

方案一,让服务生小费的金额,平均增长了3.3%;

而方案二,则让小费平均增长了14%!

(相关实验详见:SweeteningtheTill:TheUseofCandytoIncreaseRestaurantTipping.ByDavidB.StrohmetzMonnouthUniversity,JournalofAppliedSocialPsychology,2002,32,2,pp.300-309)

在“惠”字的影响力下,回报从来不是对等或均匀的。

这不禁让我们沉思,在一些谈判场景中,那些曾经让我们焦虑疑惑的问题;

比如,我们曾无数次权衡,对方提出的交换条件里,到底我们付出的和得到的是否等价?

谈判者,似乎总是不断地在争取等价的协议。

但如果有一方可以“率先付出”,另一方的“回报”也许会超出你的期望。

正如一句谚语所说,

免费的,才是最贵的。

在一个习惯了计算权衡的谈判场景里,当一方率先表示,眼前的“付出”这是不需要“回报”的,另一方瞬间迷茫了;

不需要回报?

那该用多少来回报?

当你陷入这样的心理影响,相信我,通常你的回报都会超出想象。

5小结

值得一提的,今天内容的背后,依然能看到“模糊谈判论”的影子;

分类、二元、语言、极端;

“惠”,就是“亏欠”的本质,也是二元差异的极化;

当我们尝试画出一个分类,他向我付出Vs我没有回报,人们的大脑迅速二元化;

当“不求回报的率先付出”出现之前,这个分类对我们来说就是模糊的,没有说服力;

一旦一方“免费”付出,人脑中瞬间对“免费”做出反应,“不求回报该如何回报?”;

此时,你脑中对这个分类的对比也会越发极端,也就是“不求回报Vs超额回报”;

说服力的流动,再次从模糊走向极端。

这里是“谈判思维”!

“模糊谈判力第九篇”待续

---桔梗(839239@qq.com)


top up alipay purchase card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 收藏

最新评论(1)

Powered by 抚远百事通 X3.2  © 2015-2020 抚远百事通版权所有